2025年,格力電器與京海互聯的戰略合作引發行業熱議。這一案例絕非孤例——海爾聯姻華為、三一重工擁抱騰訊云,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科技的“雙向奔赴”正成為時代浪潮。這背后,是數字經濟對產業邏輯的重構,更是中國制造邁向“智造”的必經之路。
成本困局
人力與原材料成本持續攀升,粗放式生產難以為繼。通過IoT設備與AI算法優化生產線(如格力智能工廠能耗降低30%),可實現降本增效。
需求迭代
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爆發,傳統流水線難以快速響應。京海互聯的大數據分析能力,幫助格力精準預測區域銷量波動,實現柔性生產。
數據驅動決策
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時采集設備數據,結合AI預測性維護,將故障停機時間縮短80%(參考海爾COSMOPlat案例)。
全鏈路數字化
從供應鏈(區塊鏈溯源)到營銷(直播電商云倉協同),互聯網企業補齊制造業數字化短板。京海為格力搭建的云倉儲系統,使庫存周轉率提升45%。
技術互補
制造業沉淀的行業Know-How與科技企業的算法能力結合,催生新商業模式。如格力空調疊加京海AI語音技術,打造智能家居新入口。
政策紅利
“中國制造2025”與“東數西算”政策疊加,推動雙方共建工業大數據中心,享受稅收減免與資源傾斜。
格力與京海的合作揭示了一條黃金法則:傳統產業必須主動擁抱技術變量。在這場變革中,拒絕數字化的企業或將淪為“時代博物館的展品”,而敢于破局者,正在重新定義制造業的邊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