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酒店的利潤靠什么創造?
最基礎的是客房。
還有什么?宴會餐飲。
還有什么?會議展覽。
還有什么?購物社交娛樂。
還有什么?票務等所有旅客需要的服務。
這才基本上勾勒出酒店業的基本的利潤來源,但一定還有利潤空間我們并沒有發現。
用這個例子,劉老師引出了“利潤倍增器”的概念。企業家發現利潤的眼光很直接,但卻很單一,往往死盯著產品本身,卻沒有思考利用現有的產品還能創造什么價值?在歐美,娛樂產業創造的巨額價值一般都是通過“利潤倍增器”實現的。
《泰坦尼克號》是怎樣賺錢的?作為一部電影,利潤必然首先來源于票房。1998年在“萬眾矚目”中,《泰坦尼克號》終于進入了電影院的首映。但第一?公映它只選擇了全球傳媒娛樂業最發達、最具明星號召力的六七個城市,比如紐約、巴黎,亞洲只有香港。第一?公映引發了媒體的大肆炒作。
“這時的票價高還是低?”
“高——”
“對,這時就是要賺取票價的高額利潤。”
第二輪電影拷貝發行時,通過媒體的炒作,已經吊起了全球更多影迷的胃口,發行的范圍擴大到全球的上百個大城市,包括上海。但這時的票價已經便宜一些了。
而到了第三輪發行時,在中國國內大中城市的電影院就都可以看到了,普通的票價也是老百姓可以接受的。這時就已經是“薄利多銷”了。
“至此,《泰坦尼克號》的票房利潤就基本上完成了。可能國內的電影發行商就認為錢賺完了。然而真的沒有可以挖掘的利潤了嗎?”
“發行DVD!”
“對,但還不能現在就進入DVD市場,而是先進入電視領域。”
美國有眾多收費的有線電視觀眾,所以《泰坦尼克號》首先在有線電視中播放。 其次,再進入免費的公眾電視網中播放,靠廣告賺錢。然后,《泰坦尼克號》才進入了音像市場。在美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通過租用錄像帶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。
“到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利潤可賺?”
“歌曲!”
“太棒了!”
這時通過電影、電視的宣傳,席琳·迪翁演唱的《泰坦尼克號》主題歌“My Heart Will Go On”已經紅遍了全球,發行電影音樂的CD正是最?手的時候。
“這部分利潤榨干了,還有沒有其他的?”
“出版書籍、畫冊。”
“還有沒有?”
“情人節禮品、紀念品、服裝。”
……
這就是美國傳媒娛樂業典型的“利潤倍增”。
美國的迪斯尼公司也正是這樣的利潤模式:用一兩年時間打造一個關鍵產品——一部全球知名的兒童電影,接下來的兩三年里,利用“利潤倍增器”挖掘電影、電視、音樂CD的利潤。在迪斯尼樂園,孩子們可以看到玩到影片中吸引他們的道具、參與其中的拍攝情節,購買喜歡的偶像玩具,還有服裝飾物。迪斯尼樂園是迪斯尼出品電影產品的利潤延續放大的最終空間。
相比之下,我國的娛樂業還缺少“利潤倍增”的意識。國內的電影人總是在羨慕美國電影的大投入、大制作,而抱怨國內找不到投資,但他們有沒有考慮為什么我們的電影產品總是停留在“一次性”消費的階段?從利潤挖掘的角度分析,國內的電影人只顧盯著票房,而浪費了更多更有價值的利潤空間。商業模式的問題是中國娛樂業的根本問題。
當然,娛樂業實現“利潤倍增器”的根本前提是知識產權保護。
劉老師還介紹了一種重要的利潤模式是“解決方案”。
“解決方案”這個詞在IT行業中經常聽到。生產網絡產品的思科公司,核心產品也許只有60萬,但卻能夠拿到100萬的訂單,為什么?
傳統的利潤思維方式是“如何把產品和服務賣給客戶”,而新的思維方式是考慮產品如何賣給用戶、用戶如何使用產品,還需要什么相關的配套服務嗎?這是一種對客戶體系的研究(客戶系統經濟學),在客戶的體系中,你的產品所占的位置是邊緣,還是核心?和其他部分有什么關聯度?
劉老師解釋,這種思維模式聽起來簡單,但卻引發了一個很深刻的轉變:基于這種理解和思考產生了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的理念,企業意識到通過增加配套的產品和服務,使用戶更方便,感覺產品的質量更好,才能使企業的利潤空間做得更大。